Share this post on: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不看《哈姆雷特》,不知道這句話背後隱藏著多麼深奧的心裡鬥爭。沒錯,不是困難,是深奧。說到底,這是哲學問題。

莎士比亞的名劇,之前看過兩部,名字都忘了,因為壓根沒看懂。這次是第一次認真地自己挑來看的,為了證明自己也能看懂經典話劇,完成從裝B青年向文藝青年的跨越。

《哈姆雷特》歷史上已經不知道被多少人表演過,改編過。我這次看的,是位於下東區的經典舞台公司(Classic Stage Company)上演的off broadway show. 劇院躲在一個咖啡店旁,倒是照顧了早到的和中場休息的觀眾們。這個版本的《哈姆雷特》著裝現代,語言口語化,不過劇情卻忠於原著。中世紀的邏輯配現代演繹,看起來很有穿越感。

劇場很小,看樣子頂多坐個兩百來人吧。舞台離觀眾很近,中間一張圓桌占了主要空間,旁邊有四張沙發。這樣的佈置與玄酷的百老匯表演完全不一樣。表演開始前我一直在納悶,三個小時的表演只有一個場景,這是要怎麼演?Hamlet

事後證明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我看的是戲劇啊,甚麼舞台佈景特效甚麼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演員們的演繹。我坐在第一排,加上舞台和觀眾零距離,我基本上是面對面看到演員的表情,這讓我第一次近距離見識到了甚麼是真正的演技。演員們個個說哭就哭,這不算本事。本事在於,當他們悲痛時,我能清楚看到演員們眼神中的悲痛。眼淚可以用洋蔥裝出來,但透過心靈窗戶映出的悲痛,只能靠心去演。我能感受到他們不是在演戲,而是在戲中。

再說這劇情吧。看表演前我特意查了維基,劇情心裡有數,覺得挺狗血的。全劇看完,回頭一想,還是挺狗血的。雖說是悲劇,但最後幾乎全員死絕,也實在是太慘了。人家《悲慘世界》還處處透出光明和希望呢。這個《哈姆雷特》最後除了留下一個故事,就甚麼都沒有了,沒有餘韻,沒有希望,沒有祝福,甚至連詛咒都沒有,空蕩蕩的,唯有歷史留下。

這樣評價它或許苛刻了一點。其實雖然總體劇情狗血,全劇還是在各個細微處不斷發出閃光的。例如哈姆雷特的瘋,就瘋得妙語連珠。劇中每一個人,雖然看劇情總結時覺得行為很扯,處境狗血,但看劇時卻深深地覺得深刻。皇后在追求幸福與對兒子的擔憂和愛間的纏綿糾結,反應著幸福與倫理間的抉擇。欧菲莉亚與哈姆雷特間的誤解和決裂,則反應著使命與愛情不能兩全的永恆難題。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背後隱藏的不只是生和死的抉擇,它其實本質上問的是“人為甚麼活著”這個哲學問題。最後哈姆雷特的悲劇之路,不是因為他王叔為他準備了毒藥。路,是他自己走出來的。

因此總結一下吧。看莎士比亞,看的就不是劇情,因為這中世紀的劇情放在現代看實在太狗血了。看莎士比亞,看的是演員的演繹,和劇中點點滴滴的哲學餘韻。簡單點說,就是不能粗看,回看,只能拿著放大鏡細看。

 

Avatar Charlotte Guan

Author: Charlotte Guan

為求功名寒窗度,
迷途辛酸堪回首?
求學求職皆藉口,
只為識聞萬里游。
琴棋書畫皆嘗遍,
心夢隨緣自沉浮。
一朝見得伊人面,
四海八荒任去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