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his post on: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當然,如果這只是一本介紹經典必讀書目的書,那我是絕對不會說它有趣的。

誠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介紹經典書目的作用。在它的第一部分裡,囊括了從希臘到美國,從哲學到數學的二十二部經典書籍。但只要稍微翻開看看,就會發現它的寫作形式很有趣,並不是我預料中的書籍簡介或總結甚麼的,而是充滿了“有的同學說”的課堂討論式陳述。裡面的觀點,有些是相輔相成的,有的卻截然相反,但都有一定的道理。這大概就是人文教育的特點,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討論思考的過程比結論還重要。

閱讀經典

至於裡面有甚麼有趣的觀點,把書的內容一一抄上來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我還是要展現一下這本書的特色,我覺得書裡“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幾何學與民主政治”這章就很不錯。

《幾何原本》內容是23個“定義”、5個“公設”和5個“公理”。

5個“公設” (postulates)

• 从一點向另一點可以引一条直线。
• 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 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
• 所有直角都相等。
• 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公設” (postulates):“那些無須證明的假設,這些假設具有不言自喻的真實性,或者被普遍承認,因此被用來作為其他事實陳述的前提”。

“‘公設’超越了人的直接經驗限度,所以只能是假設的,而不是充分證明的‘真理’。”

5個“公理” (common notions)

• 与同一事物相等的事物相等。
• 相等的事物加上相等的事物仍然相等。
• 相等的事物减去相等的事物仍然相等。
• 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重合,则它们相等。
• 整体大于局部。

“公理” (common notions):“人們能夠一致同意的嘗試想法。公理是真實的,因為它不可能不真實。”

“公理是可以用經驗充分證明的。‘公理’是自然如此,因為不可能不如此。”

書裡的課堂討論,嘗試把這種推理的方式擴展到人類社會。

討論的結果是,關於人的‘公理’只涉及人類某些缺少了就活不下去的基本需要:空氣、溫飽、逼瘋遮雨的場所、性要去,等等。

能符合這些公理的,不但是人,牲口也是一樣。

而“人人生而平等”、“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能夠不言而喻,能夠“不能不如此”嗎?它們只是共同設定的價值,人民在此之上設立政府,這些價值也只適用於在此政府下的人民。所以這不是“公理”,而是“公設”。

沒有這些價值共同設定,人們就不能對公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共同判斷,也不能對政治、社會制度提出共同的要求。

這確實很想《几何原本》中,從五條“公理”和五條“公設”,共十條原則,以邏輯方法推導出所有的幾何定理。

如此完美的演繹,我們稱之為“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方法”,想要運用在倫理、政治、社會等方面,並不容易。

公設部分是不能簡單地用經驗去驗證的,因此才被確定為是‘假設’。這種假設是群體成員共同設定的,是歷史文化環境中由某些偶然的原因形成的。

於是,不同的傳統、信仰、社會環境、生活習慣、歷史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公設。不同的公設形成不同的邏輯體系,支撐著不同的政體。

當然了,我從這章書中,讀到的不是甚麼存在即合理,而是如何如幾何般嚴密的邏輯思考過程。在這個充斥著謊言和假新聞的信息社會,想清楚自己身處的社會的“公設”是甚麼,理性思考,才能正確判斷。

這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於2015年發行。說實話,我有點驚訝這本書裡面這麼多敏感詞,居然能出版。不過想想,這麼冷門的書籍,會去讀的也就只有文化人吧。受眾這麼少,能搧動得了群眾才怪。何況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呢。

我是在美國的紐約公共圖書館借到的這本書,也不知道現在這本書還能不能被買到。這裡姑且列出書裡談及的經典著作吧,對想讀些美國的人物讀物的人大概有啟發。

  • 索福克勒斯《菲洛克忒忒斯》(Philoctetes)
  • 歐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侶》 (The Bacchae)
  •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
  • 亞里斯多德《修辭學》
  •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關於密提林的辯論》
  •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在斯巴達的辯論和戰爭的宣布》
  •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彌羅斯人的辯論》
  •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 歐幾里德《几何原本》
  • 普鲁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Lives of the Noble Greeks and Romans)
  • 《聖經·舊約》之《約伯記》
  • 路德《論基督徒的自由》
  • 胡安娜《給菲洛蒂亞修女的回信》
  •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 伽利略《星級信使》和笛卡爾《談談方法》
  • 蒙田《隨筆集》
  • 霍布斯《利維坦》
  • 洛克《政府論》
  • 帕斯卡爾《思想錄》
  • 伏爾泰《老實人》
  • 美國《獨立宣言

人文教育是一個美國大學裡很有特色的部分,這在中國的大學裡似乎是缺失的。甚麼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不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課程包括人文教育課程和其他課程……人文教育包括兩種核心課程:經典閱讀討論(seminar)和寫作(composition)。閱讀是兩學年(4學期)的課程,寫作是一學年(2學期)的課程。

所謂的閱讀,如果只是讀,還算不上特色。

對人文閱讀的方法教學來說,最有用的讀物未必都是一般思想認為最偉大或最重要的著作。人文課是由具體教師個人上的課,所為‘有用’,當然首先是教師自己覺得有用。教師的知識興趣和問題意識對學生的知識興趣和問題意識有直接影響。
猶豫人文課堂上的日常活動是隨時就大家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師生平等的討論,師生關係有些像舊式言傳身教的師徒關係……

我是在中國讀的大學。不知道現在如何了,但我那時的大學,普遍是沒有這種人文教育的。所幸我讀的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學裡特設的精英學院,迎上當時教育改革的春風,體驗了和這種所謂人文教育極其相似的兩年。當年理科背景的我,被迫讀了一堆從文學到哲學,從社會學到心理學的經典,勉強地為不要吊車尾而掙扎。過程是堅信的,但我感覺我的思維經歷了痛苦的蛻變。俗話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而我感覺經過那兩年的學習,眼界之開闊,勝行萬里路。

為什麼人文教育重要呢?在我看來,人文教育是民主政治的前提。

許多時候,我們說民主制度在某國不可行,其實說的不是這個國家的民族不行,而是它的人文教育不行。

民主是一種有德性則存在,無德性則滅亡的生活秩序。……由於德性需要智慧,民主是一個需要所有人或大多數人都有很高理性和知識程度的社會,也就是一個理性社會。民主原來是指貴族政體,然後擴大,成為人們普遍都能有德性、智慧、理性的政體。
這樣的民主理想確實顯得高不可攀,因為它是一個純粹的理想,還從來沒有能成為現實。……但是,人文教育則至少可以幫助這種不可能在向可能的轉變中邁出一步,幫助優秀民主這件不太可能的事情變得比較有可能。

在某些非民主國家,人民普遍贊同本國不適用民主制度,認為這會讓國家亂起來。這種認知非常明智。南美的許多國家照搬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卻沒有走向美國那樣的繁榮,反而陷入了混亂和內戰。是因為這些國家太窮嗎?大概是的。貧窮讓這些國家的人民沒有能達標的“德性、智慧、理性”。

Avatar Charlotte Guan

Author: Charlotte Guan

為求功名寒窗度,
迷途辛酸堪回首?
求學求職皆藉口,
只為識聞萬里游。
琴棋書畫皆嘗遍,
心夢隨緣自沉浮。
一朝見得伊人面,
四海八荒任去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