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his post on:

這不是一本很嚴謹的說食物歷史的書,大概適合有空又不想讀太廢腦的書時隨便翻翻。

餐桌上的世界史

不知道是作者的問題還是翻譯的問題,很多地方,我都覺得表述不是很清晰,不太確定是歷史不清晰還是語言不清晰。例如說到咖啡的產地,第一段還說“現在被視為歐洲象徵的咖啡,其實原產於阿拉伯”,第二段又說“咖啡的源產地是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等地”,這就很離譜了。

書裡的一些定義也讓我困惑。例如它說到料理體系,說到了“世界三大料理”和“四大料理圈”。

“世界三大料理”是中國料理、法國料理和土耳其料理。它說,“三大料理的形成時期並不一致,‘三大料理’這一稱呼也是沒有經過歷史考究的。”然後,它就去介紹三大料理各自的特色了。但是,究竟哪裡挖出的“世界三大料理”這種概念,這個定義在甚麼時期在哪裡流行,還是很讓人在意的啊!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不提出個根據,這所謂“三大”,很多人會不服吧。例如,我就覺得土耳其的食物很一般啊,還不如日本料理呢。

至於“四大料理圈”,據說是石毛直道《世界飲食文化》裡提到的。這個出處就讓人滿意很多。不是說這個我沒聽過的石毛直道有多權威,而是從這裡我大概能知道這種說法的歷史和影響範圍。這“四大料理圈”,是以下四個:

  1. 以豬肉為主要食材,再佐以醬、油脂變化出多種加熱料理與食品保存技術的中國料理圈
  2. 善用咖喱、黃油,並以羊肉、雞肉為主要食材的印度料理圈
  3. 交雜重疊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多種料理文化,儘管複雜但都是以羊肉為主食,並多使用風味強烈的香料的波斯(伊朗)及阿拉伯料理圈
  4. 以麵包為主食,並佐食火腿、肉腸等肉食料理的歐洲料理圈“大航海時代”以前的飲食世界

說中國料理以豬肉為主我還是有些遲疑的。我想說是以米飯為主,但轉念一想,只有南方人是米飯為主吧。所以或許還是說豬肉要準確些。但這是把回族排除在外了。或許應該叫漢人料理圈?

另外,這圈圈完了好像也沒把這個世界圈全了啊。這是把美洲的食物歸入了歐洲?然後日本的食物是屬於中國料理圈?

所以,這種幾大甚麼的說法,提出來就是為了引起爭議的吧?

若說看這本書的收穫,也不是沒有。最大的收穫,是讓我意識到了大航海時代對各國食物構成的變革,和我大概不想穿越去大航海時代之前朝代。

要知道,像最基本的玉米、馬鈴薯和番薯這類爛大街的經濟作物,都是隨著船從美洲傳過來的。

1492年,哥倫布攜帶玉米自新大陸回到西班牙。16世紀,玉米傳至溫暖的義大利北部、法國南部等地中海沿岸地區,然後往巴爾幹半島、土耳其、北非蔓延而去,16世界中期傳至德國北部和英國。

公元前3000年安第斯山脈即開始馬鈴薯栽種。馬鈴薯與玉米並列為印加帝國主要糧食。1576年,馬鈴薯經由西班牙人傳入歐洲。 

16世紀,番薯由西班牙大帆船貿易從墨西哥運至菲律賓。16世紀中,福州商人陳振龍從呂宋島攜帶番薯穿越台灣海峽回到中國。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陳振龍將番薯捐獻給福建巡撫,解決災荒。

我記得我爸常跟我說,他小時候窮得只有番薯吃。所以,如果番薯沒有被從美洲運過來,我爸可能早餓死了,而我根本不會出生?

自大航海時代起的貿易運輸真是改變了世界人民的命運啊。

於是我聯想到了現在的閉關鎖國傾向。中國是因為疫情直接把國門鎖了;美國雖然自床破下台後不再叫囂貿易戰了,但針對的傾向還是挺明顯的。許多人忘了經濟學裡說的貿易使雙方都能增加收益的理論 了。可能還有些人教育程度不夠根本沒學過?總之,不論因為疫情還是因為甚麼,這種自給自足的傾向都令人堪憂啊。

總之,這是本適合累的時候讀一下,補充幾個冷知識,順便產生點感慨的書,建議隨便看看。

Avatar Charlotte Guan

Author: Charlotte Guan

為求功名寒窗度,
迷途辛酸堪回首?
求學求職皆藉口,
只為識聞萬里游。
琴棋書畫皆嘗遍,
心夢隨緣自沉浮。
一朝見得伊人面,
四海八荒任去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